程应旄曰:太阳初得之一日,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,因邪气早已内蓄,其外感于太阳,特其发端耳。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,既可代姜、附辈之助阳而行上,更可避姜、附辈之辛窜而燥下,故下利可止,究于阴血无伤。
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如猪苓汤类,可以导热滋干,使小便得利,则太阳之邪亦从膀胱为去路,尚可治也。
言身热头热,面赤目脉赤,阳邪发于阳也。此承上条互发其证,以明先里后表之治也。
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注家皆释胃寒下利,不但文义不属,且与芩、连经曰:格则吐逆,格者吐逆之病名也。
『灵枢』曰:是主所生病者,嗜卧但欲寐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屎虽□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当汤下之。
是邪不入府,而入于血室与阴争也。 两感表里皆属热邪,犹堪发表攻里,此则内外皆属虚寒,无邪热可以攻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