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为胃土,己为脾土,用是方以调脾胃,故曰戊己丸。一治唇肿而赤,不渴。
上下溢于皮肤,故为肿。又曰∶伤寒即发于冬寒之时,寒邪在表,闭其腠理,非辛温不能散之,此麻黄、桂枝等剂所以必用也;温病热病,发于喧热之时,郁热自内达外,无寒在表,故非辛凉、苦寒、苦酸之剂不能解之,此桂枝、麻黄等所以不可用,而后人所处水解散、大黄汤、千金汤、防风通圣之类,兼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。
一为阴气内盛,一为阳气内陷,何以明之,盖阴寒为病,内无燥热,则口中和;阳气内陷,则销烁津液,口燥舌干而渴也。仲景曰∶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营气和,营气和者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,以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营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
下之利不止者,下之虚其里,邪热乘其虚,故利;虚而不能禁固,故不止;更无中焦之证,故曰病在下焦。凡头面之疾,皆由清阳不升、浊阴逆上所致。
香附开气郁,苍术燥湿郁,抚芎调血郁,栀子解火郁,神曲消食郁。肝者将军之官,气常有余,气有余便是火,故宜泻之。
故疟邪入于肝,则青黛之凉可以清肝,麝香之臊可使直达;疟邪入于肺,则白芷之辛可以泻肺,矾石之腥可以清燥;疟邪干于心,则丹砂之重可以镇心,官桂之焦可以益火;疟邪干于肾,则黑豆甘咸可以益肾,巴豆之腐可以泻邪;疟邪干于脾,则硫黄之温可使建中,雄黄之悍可使辟秽。寒束于表,阳气不得泄越,故上逆;气并于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