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恶寒,阴胜寒也。发于内,则少阴为之先。
若又在筋骨之下,谓之阴证矣,其法理中,当用附子之类。温极病者,微解之、大下之。
非五苓散,不能通利小便。又有热气拥郁,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,轻则和解之,通利之,甚则温散之。
若胃口有热,虚烦而呕者,竹叶石膏汤加生姜治也。 缘胆无出入,病在半表半里之间,只宜小柴胡一汤加减,和解表里治之,再无别汤。
无力者,主风邪在表,有汗为风伤卫气,表虚者,宜实之。一伤寒,失于汗下,或因饮水过多,令人抬肩撷肚,气逆上者,名发喘,分表里水气治之。
脉沉有二,阴阳、寒热、虚实,用在有力无力中分。嗽者,加五味、金沸草。